关于滁州市防灾抗灾的几点建议发表时间:2011-09-17 13:55 滁州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
滁州市老科协是有一批长期奋斗在教育、科研、文化、卫生和工农业生产等各个领域,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的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组成。面对着当前捉摸不定的气候变化,滁州市如何未雨绸缪做好防灾抗灾工作?为此,在会长胡成功的倡导下,我们邀请了市气象、水利、农业等方面的新老专家共15人,4月9日在天然居宾馆进行了座谈。根据座谈的情况,现提出滁州市近期防灾抗灾的建议,供市委、市政府领导决策参考。 (一)应对气候变化,做好防灾准备。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低、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易受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包括安徽,气温明显升高,降水空间分布出现异常,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增加。经利用全球气候模型开展的安徽省气候变化趋势预估,安徽的气温将继续升高,降水量将增加,干旱近期增加远期减少,雨涝将持续增加且加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率可能增强。 滁州市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度地带,,受季节影响明显,降雨常集中在夏秋季节。每年6、7月份,西太平洋副高压北移,暖湿气流与北方冷空气在上空交汇,出现连阴雨天气,形成梅雨期;进入8月份,常受西太平洋台风和副热带风暴的影响,多暴雨。据统计,1950年至1998年的50年间,淮河流域发生较重水灾13次,滁河流域发生较重水灾10次。其中1991年大水灾,为百年一遇。当年受灾面积415.38万亩,成灾面积286.98万亩,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8.9亿元以上。但是,夏季如遇太平洋副高压较强,北移快,则会造成严重的夏旱和伏旱。再加上本市多丘陵岗地,极易发生旱灾。在上述50年中,严重的旱灾有13次,其中1978年大旱,受旱面积之大、历时之长、灾情之重为历史罕见。本市旱灾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干旱会连续发生,比如,1958—1960,1966—1968,1967—1978等。 气候变化对我们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它影响农牧业生产,威胁自然生态系统稳定,影响水资源时空分布,危害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影响公共基础设施以及交通运输安全。以农业为例,气候变暖,使越冬作物生长期提前,增加了遭遇春季冻害的几率。夏季高温热害则往往对水稻造成危害。气候变暖还导致病虫害爆发蔓延。气候变化还影响到家畜家禽生长发育,增加疫病的防控压力。 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我们只能是做好防灾准备。 (二) 加强水源保护,改善缺水局面。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全国水资源28124亿m³,人均占有量2200m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八分之一。安徽的水资源总量为716亿m³,人均占有量1118m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近二分之一。滁州市水资源总量为37.85m³,人均占有量874m³,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按照国际上公认的1700m³的用水警戒线,相差近50%。 我市地处江淮分水岭地区,山区占总面积的23.7%,丘陵区占64.9%,平原区占3.5%,圩区占5.5%,湖泊占2.4%,天然水域少,蓄水量小。降雨量898—1020毫米,多年平均蒸发量1210-1051 mm。市内有滁河、清流河、池河、来河、襄河等水系,河流集雨面积小、流程短、比降大、河道弯曲不宽、径流受季节影响大,枯水期趋于断流。湖泊主要有花园湖、女山湖、高塘湖及苏皖交界的高邮湖。新中国成立后,全市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和城镇建设,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工程基础。截至目前,全市已建各类水库1059座,接近全省水库总数的一半,其中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46座,另有塘坝12万余座,总蓄水能力24.1亿m3。另外,兴建固定机电排灌站1017处,装机2684台,197.6千千瓦,水闸155处。南、北分别兴建了驷马山引江工程和女山湖引淮工程。但是,随着我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加之人为的浪费和水环境的恶化,我市水资源紧缺的状况不容乐观。以大大滁城为例,滁城的水源主要靠沙河水库和城西水库,沙河水库的库容7000万方,城西水库库容4400万方,除去死库容2400万方,按2009年自来水厂实际供水量计算,人均年用水约150方,这样也只能解决60万人的用水。滁城发展到95万人时,即便不考虑工业用水、农业用水,人饮用水也无法保证。 为了改善缺水局面,我们建议: 1、增加蓄水。一是解决沙河集水库建设遗留问题,发挥水库设计供水效益。沙河集水库位于京沪铁路、沙河镇西约1公里,以灌溉为主兼防洪大型水库,集水面积300平方公里,沙河集水库设计蓄水位40.5m,由于库区内37.5 m~41.00 m高程移民安置和淹没赔偿未落实,造成目前水库正常蓄水位37.5 m,相应库容7267万立米,水库设计供水效益不能正常发挥,经实地勘察及调查,淹没赔偿至39.5m,水库蓄水至39.5m高程,可增蓄2313万立方米,淹没赔偿至41.0m,水库蓄水至40.5m高程,可增蓄5092万立方米,水库向下游供水能力和保证率明显提高。二是新建山许水库。经过早期规划论证的可建设的山许水库,位于清流河上游盈福寺河、沙河集水库北部,距沙河镇2公里,水库来水面积103平方千米,设计拟建大坝长820m,最大坝高25m,坝顶高程47.0m,坝型为碾压式均质土坝。设计水位43.0米,可自流补充给沙河集水库,串联联合调度使用。大坝建成后总库容为672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3440万立方米,建库总投资16000万元。三是上马定远县的江巷水库。定远县地处江淮分水岭,缺水易旱,建设江巷水库是解决“定远之渴”的内在要求,水库建成后,不但能直接灌溉29万亩农田,解决县西南地区的“农业之渴”,而且能有效缓解盐化工企业用水矛盾,解决“工业之渴”。该项目的建设应 认真做好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等各项前期工作,争取列入全省规划,努力确保水库建设扎实有序推进。 2、抢提外水。在内水不足的情况下,应在适宜的时候,利用驷马山引江工程和女山湖引淮工程提取长江水和淮河水。也可以利用电管站抢提外水。 对于招商引资过来的用水企业大户,应该让他们使用外水。 3、节约用水。要努力改变全民节水意识薄弱、浪费现象严重、管理措施不力的状况,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措施节约用水。 (三)农机农艺结合,打造百亿粮仓。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水利设施;二是科技支撑;三是装备水平。而农业机械化是装备水平最集中最主要的体现。全国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强调,“随着机械化生产方式占据主导地位,农民和农业生产对农机的依赖程度将显著提高,农业机械化在夯实农业农村基础中的物质支撑作用更加突出”。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更加突出了农业机械化在夯实农业农村基础、推动“三农”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农机化发展面临着诸多有利条件和良好机遇。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为农机化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经济总体向好,为农机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生产需求持续扩大,为农机化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加快统筹城乡发展,为农机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要努力推动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广泛开展农机农艺结合,为打造“百亿粮仓”,做贡献。 农机农艺结合效果是显著地。农机农艺集成配套,降低劳动强度,提高作业效率,推动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促进了增产增效和农民节本增收。以水稻为例,实施机耕、机插、机植保、机收、机械运输全程机械化作业后,每亩可省工节本80元、增产增收100元,实现农民增收节支180元以上。应逐步建立由农技、农机、植保等部门专家组成的技术攻关小组,实行农机农艺结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四)加强组织领导,通力协作抗灾。 我市境内发生的灾害有洪涝、干旱、暴雨(雪)、雷电、大风、冰雹、霜冻、低温、高温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农业生物灾害以及森林自然火灾和其他异常自然现象造成的危害。因此,必须加强组织领导,通力协作抗灾。 要制定好预案,要搞好部门协作,要依法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