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

大合唱 催生专业合作社发展 天长市 创新城乡统筹新格局

发表时间:2011-11-07 13:53

2010年的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关于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早三年就提出,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在滁州市如何统筹城乡发展?带着这个问题,滁州市老科协,在会长胡成功的率领下,一行8人,2009年3月31日会同天长市老科协在天长进行了调研。当调查过金集镇益民村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仁和镇芦龙农事服务专业合作社等地之后,深深的感到,天长市委、市政府和部门大合唱,催生了专业合作社发展,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又创新了城乡统筹的新格局。

大合唱各尽其能促发展

天长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全省、全国都是创办较早的。早在1982年,共产党员、高级水产工程师郭家瑞在原界牌乡蹲点、挂职,他联合17个农民,成立了安徽省第一个农技协会—界牌水产研究会。时至今日,天长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有178家,加上各类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212个,基本涵盖了粮食生产、加工、畜禽、水产养殖、蔬菜、芡实、花卉、苗木、农机、植保、农事服务、土地股份合作等领域,拥有会员1.18万人。

天长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什么能够发展这么快呢?

应该说是天长市委、市政府和部门大合唱的结果。

早在200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了要“牢固树立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观念”,要“充分发挥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用,进一步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提高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重视农民合作组织的引导和培育”。200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定不移地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扶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市场化程度。”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条件”。同年,根据《天长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奖励办法》,又出台了《天长市农民专业合作社2009年办法》。

天长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闻风而动,于是催生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大合唱由此拉开序幕。

天长市农委、新农合办公室、农广校率先行动,2007年在举办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蔬菜、畜禽、苗木花卉培训之后,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人、辅导员进行了首次培训。2008年、2009年、2010年,共举办各类培训12次,培训人员2200人次。所有的法人都培训过2次以上。

财政部门每年都拿出100多万元的专项资金扶持发展,对带动农户较多、制度健全的合作社分别给予了0.5—9万元的奖励。

金融部门主动与农业部门联系,积极参加有农民合作组织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或培训班,表示将把扶持农民合作组织作为信贷重点,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先支持,及时解决季节性、临时性所需的流动资金,并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予优惠。

工商部门不仅提出了“红盾护农行动”,而且出台了就地登记、分类指导、重点帮扶、开展培训、强化服务等10项措施,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重合同、守信用,迅速健康发展。

技术监督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申请办理的业务,及时受理,快速办结。

安徽国元农业保险公司,第一份农业保险合同就是与天长市金集镇益民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签订的。水稻保险面积为800亩。

组织部门对农村党员提出要做“生产发展的领路人,生活宽裕的实现人,乡风文明的带头人,村容整洁的引导人,管理民主的践行人”,不少村支部书记、副书记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以后,真正做到了带领大家奔小康。

司法部门也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服务,实施了将法律服务工作到村、到社、到农户,同时降低服务收费标准。

合作社各显其能作用大

为了支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和行为,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社员的合法权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2006年10月31日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自此以后,天长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发展很快,而且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一是发展服务方向的引导作用。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土地基本上是按好、中、差均衡分配的,零星分散,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也制约了生产效率的发挥,农民外出务工以后,有的土地甚至出现抛荒。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通过土地合理流转,则较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天长市金集镇益民村新型合作社在土地流转时,对社员做到了“六个坚持”,即:坚持家庭经营为基础、土地承包权30年不变;坚持平等协商,依法、自愿、有偿,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或者型农业专业合阻碍承包方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原则;坚持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和土地的农业用途的原则;坚持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的原则;坚持受让方须有农业经营能力的原则;坚持同等条件下,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优先权的原则。这个合作社,已有2008年4月创办时的11户,发展到446户,入社土地达到3276.95亩。通过集中种植,改变了一家一户生产规模小,经营粗放,经济效益低的状况,探索了一条解决当地因农业劳动力年龄老化,农业生产效率不断下降问题的路子,为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和产业化搭建了好的平台。为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二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示范作用。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天长市仁和镇芦龙农事服务专业合作社,自2006年3月成立以来,发展成员405户,流转土地2310亩,。他们在流转的土地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2009年投入16.3万元,清理渠道1500米,清理排水沟2000米,做机耕路600米,平整土地179亩,实现了沟渠路配套。他们还计划申报3000亩的土地综合治理项目,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他们一改传统“一麦一稻”的种植模式,与安徽禾源农资有限公司联合建设一个300亩的蔬菜大棚园;与新禾种业签订了150亩水稻制种;与天丰种业签订了50亩水稻良种展示片。50亩的蔬菜大棚已初见成效。他们投资46.5万元,新购大拖拉机3台,收割机3台,插秧机6台,,合作社全面实现机械化。他们还积极组织农民培训,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使用高效低毒农药、实行秸秆还田等,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显示抵御风险的服务作用。

长期以来,天长农民有“三愁”,不知道“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这也说明,农民在发展商品生产中,存在较多的不确定因素,既有自然风险,农资风险,技术风险,也有市场风险等。农民专业合作社则较好的化解了这些风险。天长市益民鹅业经济合作社自2003年3月成立以来,已发展社员178个,年饲养家禽10万只以上。他们按照“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统一品种标准、统一饲养方式、统一免疫程序、统一饲料原料、统一收购、统一出售”,从种苗引进、饲养管理、防疫治疗、收购加工,到销售回笼都与社员签订合同,实行订单生产。从而降低了社员的风险。天长特产芡实,长期以来,只有龙岗等少数地方种植,芡实协会成立后,整合了全市1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源,芡实产业发展迅猛,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产品统一打出品牌销售,打入国内各大超市,年产值达到1.16亿元。

四是显示节本增效的样板作用。

凡是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地方,节本增效都很明显。天长市金集镇益民村新型合作社对水稻生产实行全程机械化,不仅降低了劳动强度,解放了生产力,而且做到了节地、节水、省工、省钱、增产。据测算,一亩水稻进行机耕、机插、机收,可节本150元左右,增产稻谷150斤左右,增值100—200元。天长稻业合作社,2001年1月在原平安镇成立,社员已有当初的218人发展到6123人,订单水稻面积,也有1.24万亩,扩大到6.65万亩,他们上联天长市康盈米业有限公司,下联农民,生产的优质稻直接交给康盈米厂,社员每年增收1000万元以上,合作社年分红利10万元以上,优质米每斤售价高1—2角,企业盈利1000多万元,农技部门按每斤1厘提取技术服务费,也有了一定的收入。合作社不仅实现了双赢,而且实现了多赢。

创新出城乡统筹新格局

天长市具有承东启西独特的区位优势,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全市人民以园区、城镇和新农村三大工程建设为抓手,以“在全省县域经济第一方阵中争先进位,逐步缩小与周边江苏县市发展差距”为目标,抓住东部沿海向中西部梯度转移机遇,正在努力打造“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承接基地”。一个工业发展反哺农业,集镇发展支援农村,城市、集镇、农村统筹发展的新格局正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完成185.24亿元,同比增长10.3%;实现增加值53.09亿元,同比增长20.1%;实现销售产值182.23亿元,同比增长10.1%。产销率达98.4%。在新的一年里,天长正在全力打造百亿元产业、全力培育百亿元企业、全力建设百亿元园区,进而为打造千亿天长而努力。

工业发展反哺农业的项目显而易见。投入1412万元,完成了3条县道改建;投入2240万元,完成了112公里的村村通道路;投入1.23亿元,对2座中型、15座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及灌区配套;实施了乡村清洁工程;扩大了农村低保人群;提高了五保户的供养标准;补偿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等等。

天长市杨村镇,是一个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工业总产值超过7个亿之后,对84公里的堤防逐年进行了加固,对143座涵闸斗门不断更新维护,对农村电网也进行了彻底的改造。铜城镇实现利税7个亿以后,拿出500多万元支持了新农村建设。秦栏镇大力发展电子工业,工农业总产值超过50亿,工业的发展,吸纳了全镇65%以上的劳力就业,这里农民已是“100不算富,200万万刚起步,500万才凑合,上千万还有很多户。”据不完全统计,秦栏镇资产突破1000万的已有100多。


地址: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区琅琊西路109号 / 办公电话:0550-2199608 /  联系邮箱:czslkx201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