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借鉴学习的几条黄山经验
2013年4月21—24日,我市老科协受黄山市老科协之邀,由胡成功会长带领市老科协工业、农业专家和凤阳、来安、定远三县老科协负责人一行8人前往学习考察。其间,在黄山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精心安排下,我们和黄山市老科协、屯溪区老科协、黄山区老科协开展了两场经验交流和工作研讨座谈会。畅谈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在各部门支持下,脚踏实地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科技服务,为促进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奉献老科技工作者的绵薄之力,受到群众广泛认可和领导肯定的心得体会和工作方法、经验。会上发言涌跃、内容丰富、言之有物、气氛轻松、互有启发、受益良多,考察期间黄山市老科协带领我们实地参观了屯溪区珠塘社区、九龙工业园区的百浪空气热水器厂和日普电动代步车组装厂、黄山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黄山地质博物馆和一些徽文化项目建设和黄山区庄里美好乡村建设。
学习考察后,考察组一致认为黄山市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有许多做法值得借鉴。
一、利用资源优势,立足现代科技,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黄山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位于黄山区境内,2009年启动建设,根据当地农业、林业特点,抓住资源优势,坚持立体开发、规模开发、长效开发、特色开发理念,探索出一条以“机制探索创新、资金有效整合、农旅融合互动”为主体特征的发展新路,围绕“山上独特、山下奇特”的规划目标和“立足黄山、冲出安徽、亮相全国”的总体要求,创出了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的“黄山模式”。现在该示范区总面积已达10万亩(其中核心区3万亩),地跨耿城、三口2镇7村,区内人口12600多,4年累计完成投资6.85亿元,其中,农发项目和省财政厅专项资金投入7400万元,整合各部门支农资金1.27亿元,吸纳社会资金投入4.84亿元,初步形成了“十园、三村、两院、一网”,“十园”即:茶博园、竹博园、树莓园、茶花园、花卉盆景园、果蔬园、虎林园、厚海风情园、垂钓园、农民公园。“三村”即:饶村新村、巷联新村、白果树新村。“二院”即:三口农机服务大院、谭家大院。 “一网”即:农业物联网的建设格局。现在,示范区内基础设施基本完善,核心区实现了自动化远程操作,园区特色日益彰显,群众生活明显改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他们的主要经验做法:
(一)规划引领机制创新,打好“动力”牌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为了发挥科学规划的引领作用,建设前投入200多万元,委托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进行高标准规划设计,完成了总规、控规的编制,明确了目标定位和发展思路,为园区发展描绘了科学蓝图。二是完善推进机制。建立重大事项部门会商制度,强化部门间协调配合,推进项目的落地和问题的解决。建立项目建设监管制度,成立项目建设联合检查组,实行“日巡查、周检查、月报告”制度,确保工程质量和工期。三是完善督查机制。由区委督查组及督查办每季度开展一次督查通报会,对每年排定的建设项目实行挂图督战,做到事情有人干,问题有人解决,责任有人承担。
(二)财政牵头、多方投入,打好“集聚”牌
四年来,黄山区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整合各类资金,吸纳了大量社会投资,形成合力推进园区建设。一是依托农发资金打基础。依托农发资金开路,通过对山、水、田、林、路、村的综合治理,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完善一系列配套水利设施,建成了以新三路、三夫路、开发路等纵横相连的路网,完成了道路黑化、硬化、绿化工程。二是整合涉农资金搭舞台。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的原则,五措并举整合区内各部门涉农项目资金。部门整合,小型单项工程独立建设,各部门对照整合项目资金的用途,落实到具体项目中。产业整合,通过各部门专项资金整合使示范区产业化经营集聚提升。年度整合,对于一些长期性、复杂性的项目建设,都是一次性设计,分年度实施,逐步完善建设。分段整合,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由各部门分段实施完成。叠加整合,对于大型工程采取联合投资,共同建设的方式。三是吸纳社会资金唱大戏。以社会资金为后继,通过招商引资和企业化经营,推动示范区全面发展。筑巢引凤,在抓好示范区农业基础设施的同时,利用财政专项资金,着力做好电力、通讯、环境等硬件设施建设,为招商引资、企业发展提供条件,拓展空间。强化招商,通过对外推介、全程服务、提供土地政策优惠,增强招商引资能力,吸引潜力大的企业入驻投资创业。资金支持,通过财政贴息补助,以奖代补、产业化建设项目等资金扶持方式,支持地方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目前有12家企业入驻示范区创业发展。
(三)以旅促农、农旅融合,打好“互动牌”
四年来,园区通过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创新土地经营模式,促进农旅深度融合。一是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坚持因地制宜,运用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手段,推进优势特色农业的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进程,已完成5000亩高产油菜、5000亩超级稻、200亩大棚蔬菜基地建设;结合优势产业,充分发挥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引领传统农业生产的改造升级,已建成400亩茶博园、1000亩树莓园、180亩竹博园、150亩茶花园、400亩名木园等项目。二是探索土地经营模式。按照“政府搭台、企业支撑、农民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实现由传统的分散经营向规模化经营的转变。实行土地集中流转,如千亩树莓园的土地是通过龙头企业流转经营。有的实行闲置土地流转开发,如茶博园、名木园等项目,农民通过荒山、荒坡等闲置资源转让,流转给企业统一规划建设。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带动,实行大户承包经营,如特色农业质量提升行动中,引导大户开展苗木基地建设等。通过“反租倒包”方式,由村统一集体流转建设,再交由农民生产经营,如粮食蔬菜基地建设等。三是打造休闲旅游度假区。依托当地浓厚的徽文化历史,进行文化旅游市场开发,对谭家大院等古民居进行保护修缮;开展茶乡体验游,建成了名木园、茶博园、竹博园、虎林园等,吸引游客,园内不仅有植物园林,还有休闲娱乐、餐馆食宿、强身多健体、垂钓、厚海风情园等设施,组合成令人耳目一新的“黄山概念”旅游新产品。
该园通过四年建设,不仅基础框架已经奠定,而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一是现代农业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园内新建30公里道路,形成了四通八达的路网;农田水利设施大为改善,治理土地达1.5万亩,建成5000亩高标准农田;建成栏河坝19座、排洪渠道42公里;建成3个农民新村,实现了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引进了品种繁多的优质品种资源,如竹博园引进142个竹品种,茶博园建成了6个品系的柿大茶标准园、茶花园引入40多个茶花品种,虎林园引进40只东北虎放养林中,现已发展到51只。茶博园和蔬菜大棚建设了自动喷灌设施,茶花园建成了4000平米智能温室;率先建成了高科技农业物联网示范工程。三是集体经济逐步壮大。通过盘活村集体资产和“四荒”资源,不仅稳步增加村集体收入,而且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其中园区吸纳当地农民就业,解决了耿城、三口两镇600多富余劳力的就业,年均人创收9000多元;土地流转后,农民通过“反租倒包”年新增收入达210万元。四是农民生活明显改善。园区内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由没建前的5680元,提高到2012年的10860元。随着村容村貌改善,环境更加优美,农民素质提高,干群关系也和谐融洽。五是特色示范作用日益彰显。园区汇集了茶、竹、林、果、粮、油、蔬、花卉、水产等特色产业,推出生态观光、休闲体验、养生度假等旅游新业态,已成为全区家喻户晓的亮丽风景线。游客逐步增多,2012年接待40多批次,知名度、影响力逐步扩大。
二、为民服务从基础抓起,强化社区的规范化建设
在城镇化速度逐步加快的今天,社区工作日益重要、繁重。社区是最基层、最贴近群众的单位,其工作纷繁复杂,不仅涉及党建政务,而且涉及治安维 稳,民意诉求、法律法治、文化体育、科技宣传、幼教养老等等。社区的工作看似小事、锁事,但却事关党政的形象和社会和谐稳定,做好了就能大大减轻党委、政府的工作压力,就能将诸多问题和矛盾在第一时间解决于基层。对此,被称为“精品社区”的屯溪珠塘社区给我们考察学习每一位同志都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个社区以“七彩民情特色通道”为抓手实行社区网络化管理,以“察民情、听民生、解民忧”为原则,“理思路、建阵地、抓队伍、促服务”,着力从建章立制、加强教育、规范管理、特色服务等四个层面入手,加强党员队伍和制度建设,最大程度地为居民办好事、办实事、实现了党建与各项工作的协调发展。在2012年的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观摩会上,珠塘社区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荣获社会和民生类项目第一名。具体做法是:
(一)全力打造精品社区,提升基础设施建设
珠塘社区党委紧紧围绕提升城市党建工作水平,围绕为民、便民、利民目标,大力实施党建项目化管理,力促彰显特色、打造亮点,不断提高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和社会管理能力。
按照办公面积最小化、服务面积最大化的要求,以“1+9+特色”模式,完善社区服务功能配置。按照便民、利民的原则,在辖区民意调查的基础上,对2000平方米的社区综合服务大楼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划分,设有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综治维稳服务站、法律援助和法治宣传中心,城市生活e站,e智空间、党员活动中心、说事议事厅,亲亲家园、小课堂、文体活动服务中心、绿色超市、老年曰间照料服务中心等,服务功能一应俱全。处处体现出便民、科学、温馨的服务理念,对外服务的功能已经落实到位,对辖区居民免费开放。真正实现了“服务零距离、沟通零障碍”,社区建设迈上了“设施完善化、办事程序化、服务规范化、办公电子化”的新台阶。
(二)深入推进网格化管理,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管理与服务需求日益凸显,近年来,珠塘社区积极探索“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工作保障平台,努力提高群众的社区参与度,推进社区管理服务的自治化、扁平化、信息化、精细化。
一是构筑为民服务工作网,助推自我服务新要求。依托网格建立功能型居民区党支部,将社区155名自管党员细化到5个网格区域,成立5个功能型支部,构建“三级体系、两个确保”的工作机制,即:“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党小组”网络体系,确保党员在网格、网格有支部,把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最基层。同时大力推进党员教育管理网格化,按照“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双岗位”的要求,广泛开展“服务零距离、党员当先锋”和“党心连民心、亲情进万家”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在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是完善网格管理工作新机制,助推网格管理精细化。完善“一卡、二联、三帮、四控、五服务、六记录”工作法。“一卡”,即便民服务项目联系服务卡,社区将包片的网格责任人、网点联络人的姓名、职务和联系方式、具体的工作职责、任务、管理服务的内容等制成卡片,下发居民,确保每位居民群众能随时随地与街道、社区责任人取得联系。“二联”,即建立社区工作人员日常联系网点联络人,网点联络人日常联系居民的制度。“三帮”,即对网格三类(刑释解教、社区矫正、吸毒人员)治安管理重点人员开展帮教;对贫困、残疾人员开展帮扶;对闲散青少年、留守儿童、老人等弱势群体、特殊群体开展帮助。“四控”,即对网格内邪教人员、维稳重点人员、流浪乞讨人员、精神病患者等四类重点人员实行管控。“五服务”,即开展便民服务、矛盾纠纷调解服务、治安巡逻服务、宣传教育服务、安全提示服务。“六记录”,即做好矛盾纠纷、社情民意信息、群众诉求、管理服务事项、重点人员帮教、报表台帐等方面的工作记录。
三是依托网格整合服务管理力量,助推社会管理新面貌。按照“完整性、便利性、均衡性”的原则,以责任制为依托,形成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组织化保障、信息化支撑工作模式。在每个单元网格片区内配齐六种力量,实行“以片定格”、“以格定人”、“以人定职”的“六员”网格管理体系,即以社区工作者为格长的网格管理员、以社区民警为主的网格片警员、以社区综合信息员为主的网格信息员、以街道联系社区领导为主的网格督导员、以网格党支部书记为主的网格协管员、以街道司法所为主的网格司法员,形成“一格多员、一员多能、一岗多责”的联动机制。
四是以示范引领为主线,助推群众参与。强力实施先锋工程,激发党员队伍新活力。通过“争创七星级党员,建设一流品质历史文化街区”,“党员牵手献爱心,,等主题活动对党员以“星”定位、争“星”创优,掀起新一轮创先争优活动热潮。通过“践星、评星、定星、挂星”,营造了“带头服务比奉献,带头干事谋发展”的良好干事氛围。将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员纳入网格,分别赋予信息反馈、治安防范、安全提示、矛盾化解、法制宣传等工作职责,使他们成为群众诉求的代理员、社情民意的信息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治安防范的安全员和政策法规的宣传员。
(三)积极构筑多元化社会服务,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珠塘社区在实际工作中始终坚持以关注“民生、民情、民意”为切入点,将管理寓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提升管理,探索实施开通七条通道,打造“七心”工程的“亲民、安民、惠民”特色服务项目。
一是开通“民情民意反馈通道”──“舒心”工程。通过支部书记走访日、社区干部走访、“逢四说事”等制度,及时将收集到的民意进行讨论,及时解决民困,反馈办理结果。
二是开通“助困帮扶亲情通道” ──“暖心”工程。开展“四个一”活动,即爱心“一日捐”、低保“一日评”、社区干部“一日访”、答疑帮困“一日反馈”,实现为困难户排忧解难。
三是开通“特殊群体快速通道”──“真心”工程。通过开展阳光驿站服务,“三色”管理服务,为社区刑释解教人员提供教育培训、救助、心理辅导和过渡性安置,通过一条短信、一个电话、一声问候让“两类人员”体会家的温馨,社会的关怀。
四是开通“跟踪医疗健康通道” ──“开心”工程。通过健康养生“夕阳美“服务,为60岁以上的老人和行动不方便的老人联系医生,定期上门服务,并送去保健养生知识。
五是开通“志愿服务便民通道” ──“热心”工程。按照个人的特长和服务项目归类各类志愿者,开展“绿卡”服务,做到居民手持一卡,服务到家。
六是开通“安全防范应急通道” ──“安心”工程。通过“一卡即知”服务,帮助居民提高防灾避险的意识,熟悉掌握防灾避险技能和自救能力,时刻保护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七是开通“心系银龄关怀通道” ──“顺心”工程。开展“三暖色”服务,将社区空巢老人逐一进行登记,根据年龄和生活自理情况,分门别类,以颜色标明服务等级,并提供所需服务,实现“老人家中坐,服务上门来”的服务效果,提升居民幸福感。
(四)规范化建设主要成效
一是社区规范化建设,提升了社区的对外形象。服务功能更加齐全,服务效能显著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和认同感普遍增强。珠塘社区已经由当初默默无闻的偏僻社区,一跃成为全省一流、全市领先的响当当的精品社区。慕名前来参观的单位络绎不绝。
二是社区工作效率明显提高。社区工作网格化管理工作机制形成以来,社区的工作效率有了明显提高。一是落实了工作责任制,明确了工作内容和目标任务,增强社区干部工作责任感、紧迫感,提高工作效率;二是从源头上解决了“条条管理”管辖范围过大、条块分割、家底不清、信息不畅,相互推诿扯皮,导致管理不到边、工作不落实、居民满意度不高的问题;三是可以充分利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快速掌握了解相关服务信息。四是通过网格化管理工作机制的建立,对上单线联系,对下全面负责,加强了社区干部之间的团结和协作,增强了整体合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是党群、干群众关系更加密切。实行网格化管理新机 制以来,社区干部在自己“责任田”中按照 “小事不出网络、大事不出社区”的原则,以“片区网格化、服务零距离、 党员当先锋”为核心目标,始终做到“第一时间感知、第一 时间服务、第一时间处置、第一时间善后”,深入居民户家中,听取群众意见建议,结合各类走访制度为居民解决各类 困难,缩小了与居民心与心的距离,大大提高了群众对社区 管理服务工作的满意度。
四是居民自治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社区实行网格精细 化管理工作机制后,建立了社区居民自治管理章程,完善了 社区逢四说事制度,辖区共建单位、企业法人、社区的党员领导干部积极参与社区重大事情的决策,充分发挥他们在社 区建设管理中的作用;按照网格片区属地构建了居民自治管 理体系,推举有能力的党员居民担任党小组、居民组长,推举热心居民担任片区协管员,实现了“人进户、户进房、房 进网格、网格进图”的基础信息的收集,实现了各类资源的集成、各部门力量的联动、群防群治队伍的整合。并制定了 相应的管理制度,引导网格片区逐步实现自我管理,最大限度发挥居民自治作用。
三、用革新理念打造精品文化品牌,在环境治理中彰显宣传徽州
繁荣文化,改善环境,为社会经济服务是当今普遍要解决的重要课题。黄山市作为徽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以其改革创新的理念在这方面成绩显著,有许多经验值得推介,仅举两例:
其一,在文化建设方面,黄山市很好的解决了对徽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使之为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服务。最突出就是创出国家级文艺品牌“徽韵”,把徽州人坚毅奋斗的“徽商精神”、享誉全国的“徽班进京”的历史、《天仙配》神话和黄山四季风光、当今的开拓向前的精神,精炒地浓缩成仅一个小时的文艺演出,整台演出以歌舞、杂技串联,配以解说和多媒体灯光布景效果,使人震撼。“徽韵”展示的风光、神话赏心悦目,表达徽州人奋斗的艰辛历程催人泪下,反映的现代徽州人追梦前进又让人热血沸腾。“徽韵”不仅给人的艺术享受,更能激发人的正能量。正是有了这一文化精品品牌,才吸引上海一公司投资一亿元在屯溪建了现代化“香茗”大剧院,每天演出两场,截止今年四月,不到两年,已演出1100多场,观众55万多人,仅门票收入就达亿元。“徽韵”不仅成为黄山旅游的又一亮点,而且吸引上海、南京、杭州等大城市的人慕名前来观看,其经济和社会效益不言而喻。
其二,在城市环境治理方面成效显著,人们只要置身于屯溪,不论老街、新城,都会感到像在公园一般,干净整洁,空气新鲜,舒适宜人。屯溪市区有率水、横江汇流于练江,河岸通过环境整治,现在已焕然一新。在整治的设计上颇具匠心,除了必须的绿化、香化、美化,漫步其间,俯仰之间总能让人感到受浓郁的徽文化气息,如沿岸房屋是典型的徽派建筑,有许多徽派石雕、砖雕;新落成的大理浮雕组群宏伟朴实,刻有徽州历代的政治、军事、哲学、文化、科技、工商等方面的名人肖像及简介;有一处岸边小山,被长期采石搞得有碍观瞻,则被设计成断崖石刻,将朱熹等徽州名人的名言,名字装饰其上,古朴大气美观。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总能无意中受到一次历史教育和文化熏陶,激发人们热爱这块土地。
四、用好优势,农旅结合,建设美好乡村
黄山区位于黄山脚下,境内有水质一流的太平湖,隔湖相望就是佛教圣地九华山,游客很多,特别是近年来,以家庭游、自驾游、驴友方式出游的人逐渐增多。黄山区及时抓住这一机遇,发挥自身优势,特别是太平湖周边村舍静谧安详,乡土气息浓厚,生态环境清新诱人,对追求返璞归真、寻找山野特色以陶冶心灵的游客来说是不可多得的理想去处。他们把建设美好乡村与发展农家旅游紧密结合,在秀湖村试点成功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规划,太平湖沿岸各村落均以整村推进的形式发展休闲旅游。我们参观的庄里村就是其中之一。农旅结合使这个昔日的穷乡村变成了度假村。环境变了,原来农民的低矮农舍,变成了一排排宽敞明亮的楼房,门前遍植花草,广场中有雕塑,有小桥流水,组成一幅新农村的画面;人也变了,过去这里的农民守着本就不多的耕地艰苦度日,现在于北京等大城市的旅游公司联姻,家家都是小旅馆,农民全都变成了从事搞接待服务的第三产业的一员;生活变富了,由于和外地旅游部门形成了利益共同体,不仅引入了大量资金完善服务设施,而且接待的客源也有保障,当地的山货土特产也扩大了销路,每户年收入最少都在10万元以上。